1951年,一列載滿學生的綠皮火車,由上海駛向東北肥沃的黑土地。21歲的聞邦椿滿懷著支援新中國建設的雄心壯志,跟著這列火車一起離開了溫潤的江南水鄉(xiāng)。三天三夜后,他們到達了沈陽,成為了東北工學院機械系的一名學生。
40年后,開拓振動利用工程學科、研制多種新型機器、撰寫多部專著、論文集和上千篇入選三大檢索論文的聞邦椿,成為“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”(1993年改稱為“中國科學院院士”)。這是對于他一生成就的肯定,也是對于像他這樣用自己的努力,支持新中國工業(yè)建設,助力國家發(fā)展之人的肯定。
聞邦椿院士為杭州題詞
聞邦椿院士為杭州題詞
幾個月前,聞邦椿院士回到杭州,參加由杭州市科協(xié)和都市快報社共同舉辦的“杭州院士家鄉(xiāng)行”活動。聞邦椿院士在贊美杭州的同時,回憶起了自己的青春時光。當時,我的腦海中跳出了八個字——“艱難困苦,玉汝于成”,這是聞院士不畏艱難與困苦、努力學習創(chuàng)新的真實寫照。
不斷創(chuàng)新助力新中國工業(yè)建設
回憶起初到東北時的艱苦情形,聞邦椿至今依然記憶猶新。“當時情況很苦,天氣又很冷!我戴著狗皮帽、穿著棉襖和大頭鞋都覺得很冷。吃的都是高粱和苞米面,大米都很少。”對于一位生于水鄉(xiāng)古城杭州的人來說,沒有大米吃是一件非常難熬的事,但聞邦椿沒有退卻,“那時候,新中國成立不久,需要建設東北工業(yè)基地,可是那邊缺少人才,國家需要我們這些年輕人。”
1955年9月,聞邦椿進入東北工學院機械系研究生班。在蘇聯(lián)專家、莫斯科礦業(yè)學院副院長索蘇諾夫的指導下,聞邦椿選擇了當時國家急需的“振動機械的理論及應用”這個課題,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,并把一生最精華的歲月,都獻給了振動利用學科。他用創(chuàng)新和實踐的精神在振動工程與機械工程領域跋涉五十余年,成就了碩果滿枝的學術人生。
“實踐和創(chuàng)新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,實踐是實現(xiàn)創(chuàng)造的核心和前提,創(chuàng)新體現(xiàn)在完成每一件事的過程中。”提到用什么樣的理念來進行工作和研究時,聞邦椿把“實踐”和“創(chuàng)新”提到了最高的位置。
在這樣的理念堅持下,聞邦椿在振動機械和工程機械領域應用新理論研制了十多種新機器,為冶金、鐵道、煤炭、電力、機械等部門解決了多個關鍵技術問題,堪稱我國振動利用工程學科第一人。1991年11月,聞邦椿成為“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”。
緊跟時代發(fā)展助力新學科建設
改革開放后,隨著社會經(jīng)濟的快速發(fā)展,聞邦椿的科研任務變得更加繁重。1981年,應首都鋼鐵公司的邀請,聞邦椿主持研制大型冷燒結礦振動篩。該設備應用了聞邦椿最新提出的偏轉式激振器自同步理論,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。
后來,聞邦椿將共振效應與概率篩分原理有機結合,為首鋼研制的新型慣性共振式概率篩,創(chuàng)造出當時全國高爐技術指標的最高紀錄,獲得了國家科技發(fā)明獎三等獎。
同一時期,聞邦椿抓住國家開放對外交流的政策契機,走出國門,與國際同行建立聯(lián)系。1981年,聞邦椿赴蘇聯(lián)參加第九屆國際非線性振動會議,這是他第一次出國。會上,聞邦椿與別爾哈曼博士(振動同步理論提出者)、米特羅鮑爾斯基院士(非線性振動理論專家)、井上順吉教授(振動機械專家)等人相識相交,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。
此后的幾年,聞邦椿連續(xù)訪問歐洲、亞洲、美洲等多個國家,參加了多個國際性會議,還到德國、日本等地講學,將自己的知識成果分享給更多的人。
在學習、研究和交流中,聞邦椿不斷拓展自己的研究方向,將最初的振動篩等振動機械的研究,擴展到轉子動力學等領域。上世紀90年代初,聞邦椿的研究已涉及振動利用工程、振動同步理論、工程非線性振動和轉子動力學等多個領域。這些方向各具特色,又相互聯(lián)系。
除了讓個人的振動利用研究走向世界,聞邦椿對中國振動利用學科的建立也功不可沒。在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,他培養(yǎng)了兩百多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,這些學生目前活躍于國內外各類高等院校、研究院所和廠礦企業(yè)中。
2000年,聞院士在溫州組織召開了第一屆全國振動與波的利用學術會議。至2017年8月,這個涉及振動利用與控制工程的專業(yè)會議已召開了七屆,振動利用工程目前已成為極具發(fā)展前景的一門學科。聞院士,也因此被稱為我國“振動利用工程”學科的開拓者。
希望用科學方法論
幫助新生代開啟成功之門
2009年4月,聞院士將自己在人生奮斗道路上的一些經(jīng)驗和教訓匯編成書,取名《奮斗的人生》。在書中,聞院士這樣總結自己的科研之路:“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績,主要是處理好了影響事業(yè)成敗的一些主要因素:目標、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;主觀上挖掘自己的四種潛能:思想素質、知識和能力、身體及奮斗精神;客觀上能對工作產生影響的三維廣義空間:時間、地點和條件。由此可見,在做任何事時,一是要能找出事物發(fā)生與發(fā)展的內在規(guī)律,二是要從主觀上去想辦法,找出路,讓內因發(fā)揮積極作用,三是從客觀方面尋找最有利的條件,即讓外因發(fā)揮積極的影響。”
這是聞院士寶貴的人生經(jīng)驗,也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一些方法。聞院士曾認為:“任何集體和個人,都可以把‘用好方法論規(guī)則’看作是一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。”2013年,他提出內容更為豐富的“十二對規(guī)則”,即目的和要求、任務和態(tài)度、步驟和方法、思想和品德、知識和能力、健康和生命、毅力和戰(zhàn)術、機遇和挑戰(zhàn)、環(huán)境和協(xié)調、條件和利用、學習和致用、檢查總結和提高等十二條規(guī)則,使方法論體系具備更強的可操作性。2014年,聞院士將方法論體系進一步分類和細化,推出了適用于各階層人士的方法論系列書籍。
聞院士所闡述的這套科學方法論,包含“四三二一”四個內容——
“四”代表了要充分發(fā)揮執(zhí)行者四個方面的主觀潛能:執(zhí)行者的思想和品德、知識和能力、健康和生命、毅力和戰(zhàn)術;
“三”意味著要充分考慮機遇和挑戰(zhàn)、環(huán)境和協(xié)調、條件和利用三個客觀方面的影響要素;
“二”則是做事過程的兩件要事:學習和致用、檢查總結和提高;
“一”則要求所有工作都應該在科學哲學思想指導下完成。
87歲高齡的聞院士,現(xiàn)在每天仍不知疲倦地按時到辦公室工作。他還計劃再撰寫出若干本著作,將他的人生經(jīng)驗介紹給更多的人。對他來說,總結與創(chuàng)新,永無止境。“應該盡最大努力將科學方法論的體系和規(guī)則應用于科學研究、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業(yè)、做人做事等各種工作中,同時在推廣過程中應該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,即采用專家系統(tǒng),使科學方法論真正成為指導一切工作的利器,使它成為一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。”
聞邦椿院士
1930年9月生于浙江杭州,工程機械專家,東北大學教授。1955年畢業(yè)于東北大學機電系,1957年畢業(yè)于該院機械系研究生班。
主要從事振動機械理論的研究及新型振動機械的研制工作,系統(tǒng)地研究和發(fā)展了振動學與機械學相結合的新科學“振動利用工程學”。研究了轉子動力學、機械系統(tǒng)非線性振動理論及應用、機械故障的振動診斷及工程機械理論的某些問題。研制成功10多種新型振動機械和工程機械,所研制的“慣性共振式概率篩”和“激振器偏轉式大型冷礦振動篩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
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