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日的陽光下,串串葡萄像珍珠一樣晶瑩剔透。10月10日,辰溪縣柿溪鄉(xiāng)溪口村葡萄基地,該村貧困戶劉花正忙著采摘“陽光玫瑰”葡萄。劉花說,她在葡萄基地務工,年收入有2萬多元,得感謝“砂老板”。
劉花口中的“砂老板”,真名叫張賢社。過去在村里采砂出了名,村民稱他為“砂老板”,如今轉型成了葡萄基地的負責人。
今年63歲的張賢社是土生土長的溪口村人。年輕時,張賢社種過田,當過商場銷售員,后來長期從事采砂。
溪口村靠近沅水,村里沒有支柱產業(yè),過去許多村民靠粗放型采砂為主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遭到嚴重破壞,村里一度被貼上“臟亂差”的標簽。
雖然賺了錢,河水卻由清變黃。對此,張賢社內心不是滋味,“那時候村里河道破壞嚴重,水質也變差了,我心里打定主意要通過發(fā)展綠色產業(yè)。”
溪口村水土資源豐富,適合發(fā)展水果產業(yè)。經過不斷摸索,張賢社發(fā)現(xiàn),村里土壤適合葡萄生長,種葡萄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,還可以帶動旅游產業(yè)發(fā)展,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。于是,他放棄了從事多年的采砂事業(yè),一門心思放在葡萄產業(yè)上。
當時,采砂行業(yè)可以說是一個香餑餑,張賢社一年純收入有30多萬元,而發(fā)展農業(yè)產業(yè)“靠天吃飯”,風險大。張賢社的這一決定,遭到家人強烈反對。
“再也不能這樣活。”張賢社說,挖沙破壞環(huán)境,禍害子孫,應該想辦法幫助更多的鄉(xiāng)親發(fā)展綠色產業(yè),共同致富。
張賢社一番推心置腹的話,得到了親人們的理解。幾個兒女大學畢業(yè)后也回來幫忙。
2013年,張賢社先后在村里流轉上百畝田地,成立葡萄專業(yè)合作社,帶領村民一起打造“甜蜜”的事業(yè)。
不懂種植技術,張賢社拿著書本自學,不明白的地方就向縣里農技專家請教,并多次到外地參加培訓學習,逐步從一個“門外漢”成長為“土專家”。
為了提高葡萄品質,張賢社不惜增加成本,先后引入生物殺蟲、水肥一體化滴管系統(tǒng)等技術,最終獲得國家綠色食品A級認證。
今年年初一場大雪,基地的葡萄樹倒塌一半,損失慘重,但他緊咬牙關,帶領村民及時補栽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經過幾年發(fā)展,張賢社葡萄基地的面積達220畝,年產量約15萬公斤?;剡€硬化了進園機耕道,平時可接待周邊游客前來觀光、采摘。因為葡萄品質好、綠色無污染,產品遠銷廣東、浙江等沿海地區(qū),一年產值近200萬元。
張賢社毫無保留地將種植技術傳授給當?shù)卮迕瘛4迕駛冞€通過流轉土地、基地務工等方式增加收入,合作社每年發(fā)給他們的工資達30余萬元,幫助一大批群眾在家門口就業(yè),順利實現(xiàn)脫貧。
溪口村貧困戶張理剛在葡萄基地做事將近5年,平時既可以照顧家庭,又可以兼顧農活,一年收入有2萬余元,兩年前一家人摘了貧困帽。談及在家門口“上班”,張理剛表示很滿足,覺得比在外面打工強。
秋高氣爽時節(jié),溪口村瓜果飄香,不少游客成群結伴來這里采摘葡萄、游玩。“我們將進一步改進技術,打造生態(tài)葡萄品牌。”張賢社說。
村支書張賢祥介紹,張賢社累計幫助300余名困難群眾實現(xiàn)脫貧增收,村民的腰包鼓了,村里的環(huán)境也變好了,溪口村也步入了湖南省“美麗鄉(xiāng)村”示范村行列。